Translate

2024年2月8日 星期四

唐朝名將「薛仁貴,薛丁山,薛平貴」存在關聯?

 


唐朝名將「薛仁貴,薛丁山,薛平貴」,究竟之間存在什麼關聯呢?

'薛仁貴'與'薛平貴'竟會有什麼關係那? 『薛仁貴和薛平貴』不同的是,薛平貴的故事則更多的是民間的傳說,但是這個傳說卻一直都是折子戲和京劇的寵兒,深受大家歡迎。據老輩藝人流傳,山西一位有錢人家請戲班為母親祝壽,在出演了《汾河灣》等戲後,其母對劇中薛仁貴與柳迎春最後陰陽相隔的結局非常傷心,為了不讓母親傷心,富人便請師父寫出大團圓結局的劇本。也就在這時,有一位文人為了不違反歷史,於是寫出了「薛平貴與王寶釧」這樣版本的故事。電視劇《薛平貴與王寶釧》中的薛平貴出生寒窯,是被相王的三女兒王寶釧拋繡球選其為夫君,王寶釧的父母並不同意這門親事,為此王寶釧和父親三擊掌後斷絕父母關係,隨薛平貴生活在寒窯中。婚後薛平貴徵戰沙場,又與玳瓚公主成婚當上西涼國國王,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載,最後與薛平貴相遇並成為西涼國皇后。

薛仁貴(公元614年-683年3月24日),名禮,字仁貴漢族,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(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),唐朝名將,著名軍事家,政治家。

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世族,在貞觀末年投軍,征戰數十年,曾大敗九姓鐵勒,降服高句麗,擊破突厥,功勳卓著,留下"良策息干戈"、"三箭定天山"、"神勇收遼東"、"仁政高麗國"、"愛民象州城"、"脫帽退萬敵"等故事。


薛仁貴一生的經歷,早年是憑藉自己的勇猛而成名,後來的指揮作戰也是非常厲害的,可以說明是個軍事家.在高句麗做為地方父母官,大力發展生產,整頓民生,能使亡國者感恩,在象州的作為,說明薛仁貴的政治才能也是很突出的.即便那次大敗也是被自己人出賣了。薛仁貴一生作戰40年,僅敗一次,一生沒有犯過一次軍事指揮上的戰略錯誤,而且纂寫的《周易新本古意》為世界上第一部辯證法理論的軍事著作,可見其軍事才能的出色。 薛仁貴是唐朝的愛國名將民族英雄,官至左威衛大將軍、安東都護。終生喜穿白袍,因之,白袍即薛仁貴,薛仁貴即白袍。他為了保衛大唐社稷鞏固和百姓安居樂業,戎馬一生,出生入死,大戰40年,功勳卓越。在朝鮮和象州的政績也非常突出,他創造了「三箭定天山」、「神勇收遼東」、「一貌退萬敵」、「良策息干戈」、「仁政高句麗國」、「愛民象州城」等等赫赫功勳。

活埋鐵勒軍十三萬,使薛仁貴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屠俘將領。龍朔元年(公元661年),鐵勒酋長比粟毒夥同其他部落起兵犯境,唐高宗任命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,薛仁貴為鐵勒道行軍副大總管,出兵討伐思結、拔也固、仆骨、同羅四部。當時鐵勒九姓擁兵十幾萬,憑藉天山之地利,企圖與大唐雄師一決勝負。他們派出數十位驍勇騎士出馬挑戰,眨眼間,就被薛仁貴三箭射死三人,膽寒之下,鐵勒人下馬投降,放棄了抵抗。為了消除後患,薛仁貴命令部下將13萬已經投降的鐵勒人就地坑殺,製造了中國歷史上駭人聽聞的殺降暴行 。

薛仁貴晚年,吐蕃勢力向北發展,阻斷瓜(治今甘肅安西東南)、沙(治今甘肅敦煌),同時,突厥也不斷侵擾唐北境。這時,唐高宗念及薛仁貴功勞而召見他,之後,任用他為瓜州長史,右領擊突厥。突厥聞薛仁貴復起為將,都非常害怕,不敢當其鋒,一時奔散。薛仁貴乘勢進擊,大破突厥,斬首萬餘級,俘獲兩萬人,及牛馬羊三萬餘頭。

薛仁貴於永淳二年( 683年)去世,終年70歲。死後,朝廷贈左驍衛大將軍,幽州都督,官府還特造靈輿。護喪還歸故里。

唐代薛仁貴之子——薛丁山

薛丁山(649年---720年)是小說演義中的人物,其歷史原型為薛仁貴的兒子薛訥。母親柳氏,娶樊梨花、竇仙童、陳金定為妻,曾率軍平定西涼(西突厥),後因其子薛剛元宵夜酒醉打死皇子驚死高宗被武則天下令處死。 名薛訥,字慎言,薛仁貴之子。在擔任藍田縣令之時,就敢拒絕當朝酷吏來俊臣的不義之舉。後突厥犯邊,武則天因薛訥為將門之後,將他調往幽州前線。薛訥久駐邊關,立有戰功。玄宗曾於新豐操練唐軍,獨薛訥和解琬部進退有序。

突厥、契丹、奚聯合寇邊,薛訥力主出擊,得到玄宗許可,但因其餘諸將逡巡不前,唐軍大敗,薛訥被撤職。不久吐蕃軍十萬犯境,薛訥被重新啟用,擔任隴右節度使。他連敗吐蕃於武階驛、長城堡,斬獲無數。之後薛訥一直鎮守西涼,年七十二而亡。評論:歷史上的薛訥確實在西面達到了他事業的高峰。



《薛丁山征西》是《唐宋英雄傳奇》叢書之一。講述了唐代傑出的英雄人物薛丁山的故事。全書採用章回體形式,內容豐富,通俗易懂,值得一讀。 唐貞觀年間,薛仁貴征東有功,被封為平遼王。因與皇叔李道宗結怨,被陷下獄。幸於危急之際,西涼哈迷國犯境,徐茂公立推薦仁貴掛帥征戰,逃過此劫。仁貴征西,誤中圈套,被困鎖陽城,為蘇寶同飛刀所傷。當他傷重昏迷、魂游地府之際,得知兒子薛丁山尚在人間,並知自己與兒子有一段難解死結。 薛丁山征西,故事梗概是這樣的:唐貞觀年間,薛仁貴因征東有功,被封為兩遼王。由於與皇叔李鎮宗結怨,薛仁貴被陷下獄。危急之際,西涼哈迷國犯境,徐茂公力薦薛仁貴掛帥征戰,從而逃過此劫。薛仁貴征西,誤中圈套,被困鎖陽城,為蘇寶同飛鏢所傷。當他傷重昏迷、魂游地府之際,得知兒子薛丁山尚在人間,並知自己與兒子有一段難解死結。唐高宗見出征不利,徵召能人掛帥。薛丁山請纓,以無敵之勢奪得帥印,與母親及妹妹出發西征。途中遇竇家兄妹攔路,薛丁山為求脫身,假意答允竇仙童的婚約,並招攬旗下,同往解救父親之危。薛丁山殺死蘇寶同,救出了父親薛仁貴。但薛仁貴卻不滿於薛丁山陣上招親,於是將之鎖入天牢,以示懲戒。蘇寶同的死訊傳至哈迷國,群臣為之震驚,寒江關關主樊洪悲憤不絕。樊洪有女樊梨花,貌美絕倫、智勇雙全、武藝高強。臨下山前,其師告知她與白袍薛丁山有一段前世姻緣。樊梨花與薛丁山陣前交鋒,一見鍾情。樊梨花裝敗退走,薛丁山欲乘勝追擊,被樊梨花所擒,薛丁山遂娶樊梨花為妻。在樊梨花相助下,薛丁山征西成功。

薛平貴,民間傳說中唐朝時期人物,出身貧寒,宰相王允的三女兒王寶釧拋繡球選其為婿,其後,薛平貴從軍遠赴西涼征戰,輾轉成為西涼國王,回到中原與王寶釧相聚。中國各地有許多關於薛平貴事跡的戲曲劇種廣泛流傳。

西安武家坡王寶釧寒窯,作為一個古蹟,已在多年前修復並對外開放,其中還塑有薛平貴、王寶釧像及紅鬃烈馬。這一古蹟的產生,實際上只是出於一種傳說,它是由舊劇《武家坡》---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故事而來的。但是薛平貴與王寶釧在歷史上並無其人其事,那它是怎樣形成的呢? 西安武家坡王寶釧寒窯,作為一個古蹟,已在多年前修復並對外開放,其中還塑有薛平貴、王寶釧像及紅鬃烈馬。傳說唐朝末年,西安北門裡的位財熱顯赫人家的千金,在繡樓上拋繡球擇婿,結果打中了位氣丐叫薛平貴,她不嫌貧愛富,堅持自己理想的選擇,遂與家人吵翻,隻身出走到城南曲江池畔的寒窯居住。後來,薛平貴徵西一十八年,她就一人在寒窯內守等,沒有糧吃,就把附近田野地內的薺菜挖吃盡光,充分表現了對愛情的忠貞不渝。薛平貴以為王寶釧已死,就當了皇帝的附馬爺,日子過得風光顯赫。


武家坡寒窯

當時薛平貴就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了,可能最出名的故事就是王寶釧與薛平貴了,相傳,王寶釧是唐朝宰相王允的三女兒,她天生麗質,聰明賢慧。到了婚嫁年齡,她看不上諸多王公貴族的公子,卻偏偏對在家裡做粗工的薛平貴產生了愛意。經過彩樓拋繡球,她選中了薛平貴。不料其父嫌貧愛富堅決不允。無奈之下,她與父親三擊掌後斷絕了父女關係,嫁給薛平貴住進了寒窯。後來,薛平貴從軍征戰,遠赴西涼,王寶釧苦守寒窯18年。18年來,王寶釧貧病困頓,挖光了周圍的野菜,苦度日月。薛平貴歷盡風險,屢遭垂涎王寶釧美色的魏豹暗算,同時也屢闖難關,戰功赫赫。後來,薛平貴娶了西涼國公主玳瓚(2012年電視劇《薛平貴與王寶釧》中為代戰公主),當上了西涼國的國王。18年後歸來,與王寶釧寒窯相會,封王寶釧為正宮皇后,可王寶釧卻在被封為皇后之後十八天就死了。這剛薛平貴的指的是唐懿宗李漼。


薛平貴後來到了西涼娶了, 代戰公主是西涼國的公主,同時也是一個年輕、美麗、英勇、聰慧的巾幗英雄。代戰公主與陳浩民飾演的薛平貴共同生活18年,並為他生兒育女,卻從不知他的髮妻王寶釧的存在,一夜之間,自己變成"第三者",而自己的夫君此刻要回到王寶釧身邊,面對這樣的打擊,代戰難以接受,終於因愛生恨,與薛平貴成仇,後因寶釧的賢惠打動了代戰,封為西宮,與寶釧共同協理後宮。



代戰公主鍾情於薛平貴,並為其付出一切,甚至不惜性命,是個絕對痴情的女子。談及劇中虐人心肺的"三角"關係,"薛平貴對王寶釧的感情是愛情,而對代戰,更多的是感激和責任。因為代戰為他奮不顧身,寧願放棄自己公主的身份,甚至可以犧牲性命。我想應該是這一份義無反顧感動了他。所以,當代戰知道了薛平貴的髮妻存在時,很難接受,不免萌生恨意,好在電視劇里是大團圓的結局。

面對代戰這樣直率性格,代戰在個性上還有幾分相似,"我平時也比較大大咧咧、比較豪爽,有時也會比較任性,這一點跟代戰很像。但是代戰更勇敢,她不會對自己的選擇猶豫,做了決定就會向那個方向努力。其實做一個簡單、不左顧右盼的女孩是很幸福的,這一點我很羨慕代戰。"



薛平貴,民間傳說中唐朝時期人物,出身貧寒,宰相王允的三女兒王寶釧拋繡球選其為婿,其後,薛平貴從軍遠赴西涼征戰,輾轉成為西涼國王,回到中原與王寶釧相聚。中國各地有許多關於薛平貴事跡的戲曲劇種廣泛流傳。薛平貴這一形象只是民間傳說,歷史上並無此人。 薛平貴得代戰公主之助,攻破長安,拿下王允、魏虎, 自立為帝。分封寶釧、代戰及蘇龍;斬魏虎,欲殺王允,經寶釧求情,始赦免;又迎請王母,共慶團圓。


但是傳說畢竟是傳說,民間更多的是將「薛仁貴,薛丁山,薛平貴」放到了一起,舞台劇上出現了兩薛並存的局面,而薛仁貴之子則為重要,一個是真實的歷史人物,唐朝名將眾多而翩翩會選則他三為一起哪?另外一個是民間傳說,表達了一種美好的願望吧!

原文網址:https://kknews.cc/history/kzezl88.html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